雅丹地貌成因简述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称为地形。地形是多种多样的,有沙漠、戈壁、高原、熔岩、丘陵等等,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常见的三种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首先,三者的相同点都是受外力侵蚀而成。雅丹地貌是风侵蚀,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是水侵蚀,但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地区才能形成,而丹霞地貌在沉积岩地区形成较多。具体来说:
1、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溶蚀、重力崩塌作用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赤壁丹崖和陡峭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奇岩怪石。
世界上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广东韶关的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福建泰宁风景区、福建武夷山、连城、泰宁、永安,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韶山丹霞山(名称来源)、金鸡岭、南雄的苍石寨、平远的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灌县的青城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2、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对干旱区的湖积或冲积平原吹蚀,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地面支离破碎的向里凹的垄槽形态,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高起的风蚀土墩作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近年来研究表明,暂时性流水的冲蚀和湖水的侵蚀,也是雅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雅丹地貌以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
“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指具有陡壁的小山,后泛指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及洼地的地貌组合。在地质学上,雅丹地貌专指经长期风蚀,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在我国的青海、甘肃等地有众多的雅丹地貌群,其中,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的敦煌雅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区都可以找到,在中国也并不仅限于新疆。从青海的鱼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凉,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间都可以看到“雅丹地貌”,是西北内陆的最大一片“雅丹地貌”分布区;但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地貌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3、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杰(J.Cvijic)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一系列作用过程的现象的总称,到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特学术会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所以,喀斯特地貌亦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岩溶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呕不平,岩石嶙峋,奇蜂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石柱,美不胜收;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天生桥等。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十分广泛,几乎各省、自治区都有不同面积的石灰岩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如广西桂林的山美、石美,水美、洞美,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闻名于世。
青藏高原荒漠雅丹介绍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其现泛指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在中国雅丹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等地,著名景点有白龙堆、乌尔禾、三垄沙雅丹群等。
雅丹地貌分为两种大类型,并分别予以命名:一种高不过1米,形成年代较浅的,称为“雅丹”;另一种高10~30米的,年代古老,称为“迈赛”。实际上这两种类型不过是雅丹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及洼地的地貌组合。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常因干缩而龟裂,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裂缝逐渐扩大而成为沟槽,沟槽之间常出现高达5-10米的垄脊。这种地貌在我国的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地区最为典型。
经对罗布荒原雅丹地貌的考察,证明形成雅丹的外营力不仅仅是风,还有水,并且存在三种类型:一类是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一类是以水流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还有一类则是风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
以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雅丹,分布在距山区较远的平原,山区降水形成的洪水一般无法到达,只有风力在这里施威。这一类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楼兰遗址一带。雅丹一般高4~7米,雅丹间的洼地走向为东北—西南,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表明了雅丹与风的关系。据调查,这里每年平均风蚀深度在2.4~4.7毫米间,按这一风蚀速度,这一片雅丹形成时间不过千年,是在楼兰废弃以后,当年这里应是一片平坦沃野。
由风、水共同作用的雅丹,则处于上述两类雅丹之间,以著名的白龙堆雅丹、龙城雅丹为典型代表。在它们的最初阶段却留下明显的流水作用的痕迹。流水的作用,首先将平坦的地表,冲刷成无数的沟谷,将疏松沙层暴露于地表,再经风的侵蚀,形成如今的外貌。风、水作用,实际上是先水后风。这一片雅丹的走向,既与洪水沟走向一致,又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表明了二者对它的影响。这一类雅丹的形成原因,早为我国北魏学者郦道元所注意,并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中做了科学的解释,他认为,“龙城”的形成,先是有水拍其岸,然后又经受风的吹蚀,形成如龙的形状,所以称之为“龙城”
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联系: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都是侵蚀作用形成的。
1、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邻近山区,阿基克河谷东部的三龙沙崖丹是这类雅丹的典型代表。我国丹霞地貌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亚热带湿润带,温带潮湿-半湿润地区、半干旱-青藏高原干旱区与高寒地区。
2、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中国分布最广,其中丹霞山面积最大,发展最为典型、最完整的类型、最丰富的形式、最美的风景。
1、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干燥环境下,湖积或平原干燥龟裂,定向风沿着龟裂面不断吹蚀,裂隙扩大形成沟槽。一般形成峰林、峰从孤峰城堡等景观。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统称为风蚀垄槽)的地貌组合。
2、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先是沉积形成的红色砂岩或砾岩,后来随着地壳的抬升,岩层断裂,裸露出地表,长年受流水、风、生物等的侵蚀,崩塌后形成了丹霞地貌。
1、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多分布在干燥环境下。
2、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多分布在湿热的环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