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在什么朝代出现的
1、月饼(拼音:yuè bǐng)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
2、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3、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
4、广式月饼是广东省地方特色名点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民间中秋节应节食品,是中秋月饼的一个形式,广式月饼口感符合南方人的口味。
5、广式月饼闻名于世,最主要还是在于它的选料和制作技艺无比精巧,其特点是皮薄松软、造型美观、图案精致、花纹清晰、不易破碎、包装讲究、携带方便,是人们在中秋节送礼的佳品,也是人们在中秋月圆之夜不可缺少的佳品。
6、广式月饼起源于1889年,当时城西有家糕酥馆,用莲子熬成莲蓉作酥饼的馅料,清香可口,大受顾客欢迎。光绪年间,这家糕酥馆改名为“连香楼”,莲蓉馅的饼点已定型为现时的月饼。
7、宣统二年,翰林学士陈太吉品尝该店月饼后大加赞赏,但觉“连香”二字不雅,建议改成“莲香”,并手书了“莲香楼”招牌,沿用至今。
8、广州市由“莲香楼”始,各食肆、饼家纷纷仿效生产月饼,又形成“陶陶居”、“元朗”、“广州酒家”、“金口月饼”、“趣香”、“大三元“、“大三元“等月饼名牌,广式月饼逐渐闻名海外。
月饼的来历
1、传说唐高祖李渊与文武百官欢度中秋,他兴致勃勃地看着吐蕃送来的圆圆的“胡饼”,指着天上明月说要以圆饼邀明月。后来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流传开来。
2、月饼最早并不是叫月饼,而是叫胡饼,它是用胡桃仁、芝麻制作而成的;唐太宗在吃胡饼的时候,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而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于是抬头看着月亮就说既然月亮这么圆,就将这种胡饼叫做月饼。
3、月饼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相结合,赠月饼、吃月饼,象征人月两团圆。
潮汕月月饼厂的历史
1、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潮人“祭月”俗称“拜月娘”,为中秋夜重头戏。祭品主要用水果、糕饼、芋头。潮汕有亚热带水果近百种。中秋适逢盛收季节,市场水果琳琅满目,如:龙眼、菠萝、红柿,香蕉、林檎、橄榄,还有桃、李、桔、柚等,应有尽有。故中秋又有“水果节”之称。
3、糕饼,“潮式月饼”又称“月饼”、“月华”。有关“月饼”称谓的由来,有说从唐,有说自宋,也有说因为抗元起义活动……民间另有一传说:乾隆游江南,到达杭州时,正值中秋佳节。地方官员献上饼食,乾隆边赏月、边品尝,连声赞道:“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有了“月饼”之说。清末,慈禧太后祭月,因“月饼”与“月病”谐音忌讳,而改称“月华”。著名的“意溪朥饼”、“贵屿朥饼”、“苏南朥饼”,香甜可口。“雪白云片糕”爽润清甜,富有地方特色。汕头饼干厂的“潮汕月饼”,曾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中秋来临,各家宾馆、酒楼也争相推出各式月饼,应节上市。
4、潮人中秋节必备“芋头”。据《潮州府志·风俗·岁时》记载:“中秋玩月,剥芋食之,谓之剥鬼皮。”用“芋头”祭月,据说为纪念元末起义:元兵占领潮州后,实行三户联保,共用一把菜刀和养一个元兵。元兵胡作非为,百姓不堪忍受,串连中秋夜烧塔为号,一齐动手将元兵杀掉。汉族称元兵为“胡”,潮人俗称“胡鬼”,潮语“芋头”与“胡头”谐音,意为“用胡鬼之头祭月”。至今民间仍流传“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之谚。
5、潮人自古就非常重视中秋,谓之“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故潮谚有“中秋月圆人也圆”之说。明代潮人先贤周光镐,万历廿四年(1596)八月从宁夏归故里,中秋节宴集子侄,作《中秋日子侄宴集桃溪故里,时塞上初归》“岁岁悲秋客,今宵愿不违。波摇晴汉月,露白故山薇。……”
6、如今,潮人仍保留中秋赏月、祭月习俗。当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各家各户在阳台设案焚香,对月祈祷之时,都希望圆满的月娘,将美好撒落人间。乡下人家,族亲会在一起举行祭祀。因“月”为“太阴星君”,故活动由女人唱主角。儿童则用竹篾、白纸,制成一轮“满月”。然后在“满月”中点上腊烛,扛在肩上,成群结队游行于大街小巷。在朦胧的月光中,上下相映,谓之“游月娘”。
7、中信龙虎滩每逢中秋夜,举行烧塔纪念活动,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赏。而旅外潮人也大都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与亲朋好友相约在一起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