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藜蒿炒腊肉介绍的一些知识点,和藜蒿腊肉是哪里的菜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藜蒿炒腊肉的寓意
藜蒿炒腊肉是一道著名的汉族名菜,属于赣菜系列,其主料藜蒿产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盛产。藜蒿炒腊肉以其“脆嫩爽口,醇香柔润”的特点。在所有蔬菜与腊肉的组合中,要数藜蒿达到了最高境界。咸香柔软的腊肉,配上藜蒿独特的淡香。吃上一口,唇齿生香,回味无穷。
腊肉(肥三瘦七)300克,藜蒿根300克,韭菜150克,熟猪油50克,精盐1克,新鲜辣椒15克。
藜蒿炒腊肉1.将腊肉用温水洗净,剔去皮,盛入瓦钵内,上笼蒸30分钟取出,将肥、瘦肉分别切成5厘米长、0.7厘米宽、0.3厘米厚的条。藜蒿根用刀刮去表皮,洗净后,切成4厘米长的条。红干椒切成细末。
2.炒锅置旺火上,放入猪油,烧至六成热,先下肥腊肉和蒸腊肉的原汁,炒几下,再加入藜蒿根,韭菜和新鲜辣椒未煽炒,接着放入精盐,继续炒1分钟,再下瘦腊肉合炒,淋入清水,焖2分钟,待收干水,盛入盘中即成。[1]
腊肉300g,油、盐、红辣椒、大蒜籽、姜适量。
1.食材准备,腊肉可以先用热水煮掉一些咸味及杂质。
2.藜蒿去叶去老根后,摘成小段备用。
3.腊肉切薄片,大蒜切末,辣椒切段,姜切片备用。
4.大火烧热锅,将腊肉片先放入进行煸炒出油。
5.再放入蒜末、辣椒及姜片,进行翻炒至肉片成熟,加入藜蒿段进行炒制。
藜蒿是一种野生植物,多生长在土坡上,自古采食,用以渡荒,至今仍
作野菜。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平,微毒,可清热、利湿、杀虫。每年阳春三月,也是藜蒿盛产的季节。在《神农本草经》中,藜蒿被列为野蔬上品。用藜蒿炒腊肉,是每个江南人都爱吃的一道家常野菜,一直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其制作也简单。腊肉金黄,藜蒿青绿,脆嫩爽口,醇香柔润,且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道诱惑着食欲。食后有开胃理气、神清气爽的功效。藜蒿根部呈白色,较粗壮,味清香,取其根与腊肉合炒,腊肉咸香柔软,藜蒿脆嫩香甜,民间风味突出。是湘西北地区和洞庭湖区冬春两季的时令菜。
在江西有句话人们耳熟能详——“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这根草说的就是黎蒿,可见黎蒿在南昌人心中的分量。
藜蒿炒腊肉是怎么成名的
猪油2勺盐1勺腊肉原汁适量干红辣椒适量生姜1个红朝天椒4个
老妈每年都会腌制些腊肉,配上我挖的野生藜蒿,吃起来特别的有汁有味。现在挖野菜属于返璞归真了。在所有蔬菜与腊肉的组合中,藜蒿和腊肉的组合达到了最高境界。只要老妈将一盘子藜蒿炒腊肉端上桌,总是最先被消灭的。作为必备的一道压轴菜;也很受客人的欢迎。咸香柔软的腊肉切得薄薄的小丁,一片片炒得金黄透亮,滋滋冒着肉香和油香,配着一根根嫩生生青翠翠的藜蒿。腊肉能够愈发衬出藜蒿特立独行的香气。挟上一片腊肉,咸香柔软,略带嚼劲,来上一些藜蒿,又脆又嫩,清香爽口。吃上一口,唇齿生香,回味悠长民间风味尤为突出。印象中小时候最喜欢挖野生的藜蒿,每年的清明时节前后大约有三个月的时段是能吃上野生藜蒿的日子,时间比较短和吃春茶有点相似。到了阴历的四月下旬,藜蒿就不再脆嫩了,俗语“二月蒿,三月柴”。二月起开始吃藜蒿,藜蒿白嫩粗肥,虽带泥腥味,但比起春寒时饭桌上的反季蔬菜,仍算难得的食材,待到清明前半月,野藜蒿的嫩茎就出土了。不知道吃野生藜蒿是否有致瘾成分,反正几天不吃,就会生出强烈的味觉思念。野生的藜蒿根约圆珠笔芯粗呈节状,还带着一些泥土。与藜蒿茎相比,藜蒿根中似乎有更多淀粉成分,口感更糥糍,而且有一股细微的类似鱼腥草的辛香,我想这就是致瘾的原因,不然一种味道怎会如此让人不舍;令人食欲大增。等到入夏后,大棚里产的藜蒿就会不断上市,与野生的藜蒿相比,味道的境界就差远了。每次老妈都计划的非常到位,等藜蒿老了,家里的腊肉也吃完了,如果要吃这个美食,就要等到来年了。也许正是这种期盼的漫长等待,美食因为记忆、期盼、等候才使得人越发的思念更加垂涎欲滴。
同野生的藜蒿相比,大棚产的藜蒿味道的境界就差远了;模样色泽没有野生藜蒿来的精神,长长细细乱蓬蓬地缠绕在一起,可是在吃不到野生的藜蒿时,尝一尝也还不错。
用温水将腊肉洗净,放入蒸锅中上笼蒸20分钟取出后。将腊肉切成大小均等的薄片。
吃的时候要先判断藜蒿老还是嫩;手指轻轻一折掐非常容易被折断的就是脆生生嫩的茎,摘去根茎上的小叶子和根部的老茎,老茎要舍得丢掉,吃起来跟草一样嚼不动的。一起炒还浪费油。留下嫩茎折成小段备用。
如果觉得腊肉太咸,可以用清水浸泡的方式可以去除一部分咸味。
炒锅置旺火上,放入猪油烧至六成热,爆香干红辣椒和生姜。先下腊肉和蒸腊肉的原汁翻炒一会儿。
炒至腊肉呈现半透明状放进朝天椒。
再加入洗净的藜蒿快炒。藜蒿非常容易熟,炒的时间不能久了。
接着放入精盐,继续翻炒均匀即可。
1.吃的时候要先判断藜蒿老还是嫩;手指轻轻一掐非常容易被折断的就是脆生生嫩的茎,摘去根茎上的小叶子和根部的老茎,老茎要舍得丢掉,吃起来跟草一样嚼不动的。一起炒还浪费油。再留下嫩茎折成小段。
2.如果觉得腊肉太咸,可以用清水浸泡的方式可以去除一部分咸味。
3.用猪油炒会更加的怀旧;增加菜品的清香。
藜蒿炒腊肉的来历
关于藜蒿炒腊肉的历史渊源,人们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与晋代著名道教师和治水名家许逊有关。据传许逊本是南昌人,曾任旌阳县令,后弃官返里。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许逊便决心为民治水,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一年开春,他来到彭蠡湖区一个地势高峻的孤岛探察地形,突遇狂风暴雨,湖水迅涨,被围困在岛上好几天,不得外援。当时,他所带干粮的几乎全部吃光,只余下一点腊肉。饥寒交迫中,许逊突然发现岛上长满了一丛丛的藜蒿草,一望无边,他想,要是这草能吃就好了。于是,他随手摘取了一些嫩茎,试着与剩下的一点腊肉烹制,谁知,这藜蒿不仅能吃,且清香扑鼻,脆嫩可口。
另一则传说与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关。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天下,曾在鄱阳湖周边对战十八载春秋。一年春天,朱元璋被陈友谅的水军围困于康山草洲,半个月过去,船上所携带的蔬菜全吃光了。朱元璋数天未食蔬菜,食欲大减,人也日渐消瘦。伙头军着急之际,忽然发现草洲上生长着一种碧绿的野草,便随手扯了一根嫩茎嚼了一下,立时觉得满口生香,清脆爽口。伙头军灵机一动,采摘了许多野草,去其叶,择其茎,与军中仅剩的一块腊肉皮同炒。当这道香飘四溢的野蔬端上桌后,朱元璋食指大动,吃后连声叫好,精神振奋,后来一举挫败了敌军。朱元璋大喜,遂赐名此草为藜蒿。传奇,总是被劳动人民的想象赋予种种神秘色彩,至今我们已难以论证这道菜背后的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http://www.cannews.com.cn/2013/0929/50137.shtml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藜蒿炒腊肉介绍和藜蒿腊肉是哪里的菜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